【关注】数据安全“三重奏” 上好数据“安全锁”

数据安全“三重奏”

上好数据“安全锁”

数字化时代,数据安全无小事。加强数据安全防护,守护数字时代的信息防线,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。

PART1

什么是数据安全

数据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、使用、泄露、破坏或篡改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1.数据保密性。确保数据只能被授权人员访问和使用,防止数据泄露和盗窃。

2.数据完整性。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损坏,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3.数据可用性。确保数据在需要时可以及时、可靠地获取和使用,避免数据丢失或不可用的情况。

PART2

发生数据安全“十害”

数据安全的发生对个人和单位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。一旦发生数据安全,将会产生以下危害:

1.系统“全面宕机”。核心数据库遭攻击瘫痪,导致各类相关系统停摆,各类服务中断停滞。

2.服务“连接断链”。数据共享平台发生异常,引发跨部门业务全线停滞。

3.隐私“大量泄露”。敏感数据发生泄露,造成个人或企业法人等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滥用。

4.公信“地基塌陷”。重要数据、敏感数据等发生外泄,引发民众信任危机。

5.信息“篡改绑架”。相关数据信息被恶意修改,从而发生不良影响,导致业务运行受阻。

6.财物“冒领盗用”。后台数据被入侵篡改,导致个人、企业相关财物被挪用盗用。

7.信息“永久消失”。未备份的各类数据遭恶意攻击删除后无法恢复,导致数据丢失。

8.运营“成本激增”。因数据安全问题导致额外支出,如系统修复、赔偿等情况。

9.管理“决策失真”。基础数据或者统计数据出错或丢失,导致做出的各类决策发生偏差。

10.法律“红线触发”。未落实《数据安全保护法》等法定职责,单位或个人被依法追究责任。

PART3

产生数据安全“十因”

1.U盘“四处串门”。数据接触人员用U盘等介质来拷贝各类敏感数据,发生介质丢失或病毒入侵导致发生数据安全。

2.系统“老牛拉车”。使用老旧系统和服务器来存储和处理数据,导致处理速度慢、系统风险多。

3.密码“一码通用”。一直使用“十年不换”初始密码、简单密码登录业务系统,易造成系统被攻破和数据丢失。

4.权限“大水漫灌”。系统账号只增不减,“沉睡”账号易被破解。技术运维人员权限高,能直接访问重要隐私数据库。

5.传输“赤膊上阵”。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发送未加密的重要数据和文件,增加数据泄露风险。

6.数据“野蛮生长”。在采集归集数据时,不以需求为导向,过度采集归集数据,增加数据泄露风险。

7.审计“形同虚设”。系统日志保留期限短,可以人为清除痕迹,导致发生数据安全事件后无从查证。

8.演练“纸上谈兵”。未制定数据安全应急处置预案,或未开展实战化的应急演练,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件就无从下手。

9.防护“外强中干”。只注重外部防护,不注重内部安全监控,未及时开展渗透测试,易发生系统内部崩塌。

10.意识“与我无关”。相关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认为数据安全都是技术部门的事,轻视日常数据安全防护。

PART4

防范数据安全“十策”

1.加强“数据意识”。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宣传,营造“人人关心数据安全,人人维护数据安全”的良好氛围。

2.密码“定期更换”。为不同的账户设置不同且复杂的密码,避免使用生日、手机号等简单组合,并定期更换密码。

3.规避“钓鱼攻击”。谨慎处理电子邮件和消息等,不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下载未知附件,以免中了木马病毒或钓鱼网站的陷阱。

4.权限“动态瘦身”。定期清理账号,对不常用或离职人员账号及时回收,同时加强用户管理和开展操作行为定期审查。

5.漏洞“疫苗计划”。建立系统监测机制,24小时自动化扫描系统漏洞,并及时进行修补。

6.介质“封闭航道”。对服务器、终端采用封堵USB接口等方式,避免介质直接接入,导致感染病毒或造成数据泄露。

7.采集“必要最小”。根据数据需求开展数据采集归集,采集归集数据需定期评估,对超范围采集行为发出预警。

8.外包“透明牢笼”。对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数据操作进行全程记录,确保操作日志无法更改,按需留存日志。

9.备份“生存测试”。定期对数据库和备份数据库开展“断网恢复测试”,确保备份数据安全可靠。

10.应急“实战演练”。制定数据安全应急处置预案,每年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,确保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响应和处置。

供稿 | 陆玥

编辑 | 杨琳

金山数据局

原标题:《【关注】数据安全“三重奏” 上好数据“安全锁”》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